Chloé新任創意總監Gabriela Hearst大有來頭,是貴婦、是設計師、也是環保人士,她如何從小眾品牌主理人當上奢侈品女王?

時裝產業中的風浪總是打得火熱,去年Raf Simons驚喜宣告落腳Prada、Clare Waight Keller閃電請辭Givenchy創意總監、Kim Jones又是就怕自己不夠忙的入主Fendi,這時,Chloé也正式宣布和合作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Natacha Ramsay-Levi分道揚鑣,正式由Gabriela Hearst接棒。
分享:

Chloé在Ramsay-Levi執掌期間變得更為獨立中性,女性不再只為了取悅男人而著裝,雖然手法不同,但概念上和川久保玲還挺相似的,且Chloé Girl的形象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元,過程中當然也不乏It Bag爆款誕生,舉凡Chloé C、Daria等都為時尚圈捎來了幾抹新鮮感,然而,這樣的嘗試依然不敵市場買氣,尤其在去年的疫情衝擊下更是非常明顯。

回首Chloé的歷任設計師們,Karl Lagerfeld幫助品牌在巴黎開出首家分店、Stella McCartney注入了更優雅的女性線條、Phoebe Philo兼具知性與感性的冷淡筆觸,替自個兒之後在Céline的爆紅之路埋下了伏筆、最近一位的Clare Waight Keller則是成功營造了波西米亞異域情懷。

緊著接棒的Gabriela Hearst出生於烏拉圭的小鎮,是在眾巴黎時尚品牌中,第一位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女性設計師,她在15年創立同名品牌,以簡約洗練的優雅風格著稱,但褪去這個身分之外,她還跟Victoria Beckham一樣,是位名符其實的名媛設計師,她的另一半是赫斯特集團創辦人的親孫,這也使得Hearst的光芒更是耀眼。

除此之外,她更在去年成功榮獲時尚界奧斯卡CFDA年度最佳美國女裝設計師大獎,並於同年在英國時尚協會頒獎典禮中獲頒環境榮譽獎,肯定她為產業所帶來的正向貢獻。

對,不是每個貴婦都愛皮草,Gabriela Hearst可不一樣,她也重點關注環保。

出身於牧場世家的Gabriela Hearst,熟知流行時尚對環境帶來的嚴重影響,在設計和製造的過程當中,從原物料產地到生產過程都嚴格把關,常年來採取「小量生產」,使用自家牧場的高品質毛料,並確保一切採集過程皆符合環保規章,比方說在19年的紐約,她發表的2020春夏系列便是歷史上第一個「碳中和」的時裝秀,此舉簡直讓不少揮舞著環保旗幟的設計師和品牌汗顏。

她的爆款,一切都是環保產品,比如曾經轟動一時的Nina Bag,然而你看Marine Serre的爆款Blouse取材自化纖,說什麼不用動物皮革的大品牌們照樣用皮包賺飽飽,這不自打臉?

Gabriel Hearst入主Chloé之後的首發系列,將於今年3月的2021秋冬大秀上揭開序幕,同時她也會繼續身兼同名品牌的創意總監,新血加入之後,會替品牌添上什麼樣的新光彩?我們拭目以待。

Gabriel Hearst為吉爾·拜登夫人設計拜登總統的就職晚禮服。

Photo credit:Gabriel Hearst官網

分享:

You may also like

《花嫁》的「我的熱血生存之道」系列,這回很開心邀請到備受喜愛的新銳演員郭宇宸,請他跟我們聊聊私底下的性格,以及當初是如何踏上演藝之路。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說演員就背背劇本就好了,但每接一個角色,就要去學一個新的東西,其實沒有這麼容易。」作為資歷還不算太深的演員,眼前這個笑得靦腆的大男孩,正勇於嘗試各種新事物,對未來完全不設限。
這回《花嫁》的名人全家福系列採訪,我們邀請到被選為「台灣最正女主播」的張宇,請她分享育兒的生活點滴,以及她背後的人生哲學。回想一下,你人生的關鍵轉捩點是什麼?曾在事業正值顛峰狀態之際,無預警宣布閃婚並將重心放在家庭的張宇,則不假思索的表示她認為三十歲應該要有轉捩點,因此當有機會轉換到下一個跑道時,她沒有絲毫的猶豫,終於釋放出她的自由靈魂。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小孩的個性百百款,就像我們大人一樣,所以要先了解自己小孩的個性,再依照他的個性去思考要怎麼治他!」條理清晰,用字精準到位,是女王一直以來帶給眾人的印象。而在這些年成為人妻與人母之後,她依舊保有犀利而辛辣的因子,也更加確信愛自己、讓心靈得到滿足,才能為家人帶來幸福的信念。
今天《花嫁》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平日婚禮攝影師們的工作都在做些什麼,畢竟現今時常在新聞媒體等爆料公社看到又用不合時宜的低價去尋覓婚禮攝影,了解其中辛苦,或許你下次見到他們,會對他們產生一股油然而生的尊敬呢!
在各行各業中,不乏默默投注心力的人們,儘管面臨了困境或限制,也始終努力在自己的位置上實踐自我,闖出一片天。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年輕人發揮所長,在專業領域展現突破人生既定框架的勇氣,因此《花嫁》推出全新「新世代力量崛起」專欄,與花嫁職人們聊聊在多變的環境中,是如何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上一張
下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