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於現代台灣,我們或許不習慣女主內、或者花嫁修業的文化。但話說回來,「婚前課程」確實是很值得玩味的議題──現代的男女往往毫無準備就走入婚姻,認為愛能克服一切,但婚姻真的是兩個相愛的人,簽字就能經營的嗎?我想結節攀升的離婚率能證明:未必。
我是一位心靈工作者,善於用文字探討愛情與內在成長議題。而在不寫作的平常,也會因為療癒工作,接觸到許多陷入婚姻困境的個案。這些本是為愛結婚的男女,在愛情消磨殆盡之後,往往都覺得自己是「遇錯人、結錯婚」,卻又因為種種現實理由難以分開,苦不堪言地拖磨;而另一群人則是看到這樣的慘況,無論有伴還是單身,都怕得不敢走入婚姻,覺得自己沒能力經營,還是一輩子自由來得瀟灑。
以身心靈的視角來看,兩者都對,也都不全對。誠然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路,但在做選擇之前,如果內在頻率低落,結果選擇哪個都會錯──進入婚姻抱怨不自由,有伴不結婚怕沒安全感,單身又空虛寂寞覺得冷。
如果婚姻這麼艱難,那做好準備的「花嫁修業」確實有其必要。只不過我會說,身心靈視角的「修業」不限定女性,也不是學習家務,更不必先有伴侶。而是追溯回源頭,調整成吸引「幸福婚姻」的頻率,無論最後有沒有走上紅毯,都會是最好的結果。
「心靈的花嫁修煉」系列,讓心靈作家每一次分享一種心靈調頻的練習,讓你從現在開始,就培養值得幸福的體質!
心靈的花嫁修煉|「一個人」也有能力經營生活感
曾經看過很多男女,一個人的生活很隨便,三餐買個飯糰打發,衣服皺巴巴推到沙發角落,不出門的時候連臉都懶得洗。但交了個男女朋友,只要對方一來,桌子馬上收得乾乾淨淨,衣服整整齊齊,親自做五菜一湯不說,飯後還有冰過的烤布蕾。有人會問,談戀愛不是本來就這樣嗎?是的,也許「談戀愛」本來就是這樣,但「婚姻」不是。
婚姻是生活的重組,而不是午夜十二點就煙花散盡的派對。「一個人」時如果不具備經營「生活感」的能力,「婚姻」就只是乾枯的日子裡再多塞一個人──雙倍的凌亂,加上雙倍的寂寞。
「生活感」是什麼?我卻認為「生活感」始於「對生命的細緻」。它不必是玄關的日系插花,或是昂貴的原木地板,卻可以是早上起來,願意為自己煮水,細細手沖一杯咖啡,煎顆荷包蛋的餘裕;取代一邊滑手機,一邊唏哩呼嚕喝著早餐店奶茶配蛋餅。也可以是把床單換成喜歡的天藍色,枕頭換成好睡的記憶枕,讓每天在床上的八小時,心情都能愉悅的自我親暱。
練習一個人細緻的生活感,本質上就是一種調頻:把自己從「一個人無法好好生活」的倦怠,蛻變成體貼自己的需求、重視自己的喜好,有能力提供自己呵護照料的頻率;而這樣的細緻帶到婚姻裡,就會成為滋養兩人生活的能力,正是一種心靈的「花嫁修業」。
Photo credit:pexels、unsplash、作家提供